长勺之战,曹刿一鼓作气大败齐桓公,为何管仲反而说:齐国赚了_鲁国_战争_鲁庄公
公元前681年,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地举行了会盟。在会议上,突然间,曹沫冲上了会盟的台阶,手持锋利的武器,威胁齐桓公要求归还鲁国失去的土地。齐桓公面对曹沫的铜剑距离自己喉咙仅有0.01公分的威胁,心中焦虑,但决定采取一个策略,撒了一个谎言,答应归还鲁国的失土。曹沫下台后,齐桓公原本打算撕毁这一承诺,然而管仲却劝道,既然已做出承诺,就应该履行诺言。最终,鲁国通过这一巧妙的手段,收回了在长勺之战后失去的土地。
鲁庄公听闻这一消息后,心中充满了喜悦,他觉得鲁国通过这一方式,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回了失地,简直是占了大便宜。然而,齐桓公却心头满是愤怒和屈辱。回想起长勺之战的惨败和柯地会盟的屈服,这两件事无疑是他最不愿提起的失败之事。管仲则在心中暗自得意。当他们回到齐国后,管仲告诉齐桓公,虽然长勺之战失利,柯地会盟低头,但这两件事反而为齐国带来了更大的战略利益。
那么,为什么管仲认为,尽管齐国在长勺之战中落败,且在柯地会盟中屈服,齐国却反而从中获益呢?
展开剩余76%管仲认为,长勺之败并不意味着鲁国比齐国更强大。虽然鲁国在战场上赢得了长勺之战,但这场胜利并非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光彩。曹刿通过劝说鲁庄公不退缩,最终采用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战术,凭借出其不意的方式取得了胜利。这种“以弱胜强”的战术成为了经典的战例,曹刿的名字也因此响亮。但是,管仲并不看重这场战斗的表面结果,而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看,战争的胜负更多取决于偶然因素,而齐国的整体实力远远高于鲁国。
管仲认为,齐国之所以能够从这场战争中“赚到”,是因为春秋时期的战争讲究严格的礼仪和规则。鲁国虽然赢得了长勺之战,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遵循战争的基本规则。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交战时,通常会提前约定好战书,确定开战时间和阵型,战斗的号角一响,双方才开始冲锋,如果敌军退却,便不应追击。然而,曹刿却采取了“先发制人”的策略,鲁国趁机以逸待劳,成功逆袭了齐国。这一战术不仅违背了传统规则,也破坏了春秋战争的公平性。管仲看到这一点,认为这反而为齐国提供了机会,因为齐国可以突破这些繁文缛节,打破旧有的战争规则,从而走向强盛。
齐桓公继位后,虽然管仲反对,但他还是决定对鲁国宣战,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背景。首先,鲁国曾支持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齐国王位,给齐桓公带来了敌意。其次,鲁国自视甚高,未曾将齐国放在眼里。作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,鲁国的地理位置成了齐桓公想要称霸的一个障碍。因此,齐桓公决定首先征服鲁国,打破其制约,从而为称霸其他诸侯国打下基础。
在长勺之战之前,齐国和鲁国的矛盾早已加深。即使在齐襄公时期,两国因纪国问题爆发过战争,最终齐国获胜。尽管如此,鲁庄公的军力和齐桓公相比依然显得弱小,常规的作战策略下,鲁国的胜算渺茫。
然而,曹刿的出现成了战争的关键转折点。他凭借一番具有深刻战略洞察力的说辞,说服鲁庄公坚持作战,并且在战场上采用了独特的战术,最终反败为胜。这一胜利让鲁庄公兴奋不已,曹刿也因此名垂青史。但令人大惑不解的是,曹刿在胜利后却突然“消失”得无影无踪,之后史书几乎没有再提起他。学界对曹刿的突然消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。
然而,管仲的分析与大众视角大不相同。他认为,尽管曹刿赢得了长勺之战,但从长期战略角度来看,齐国才是真正的赢家。曹刿虽然带领鲁国赢得了胜利,但他的战术却违反了春秋时期战争的基本规则,这一“巧取豪夺”的行为,实际上损害了鲁国的信誉。在春秋时期,诸侯国讲究诚信和礼仪,而鲁国却在关键时刻破坏了这些约定。反而给齐国提供了在未来占据道义高地的机会。
这为齐国在后来的崛起铺平了道路。齐桓公与管仲开始不再受周礼的束缚,他们逐渐摆脱了过去的传统限制,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。虽然鲁国短暂的胜利曾让他们自豪,但最终却无法阻止齐国的崛起。鲁国也由此逐渐从春秋时期的强国沦为二流诸侯,最终被齐国吞并。
发布于:天津市
